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汉书》有载,“衡,平也,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
衡器行业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古人用“布手知尺”、“掬手为升”、“取权为重”、“过步定亩”、“滴水计时”来进行计量活动。随着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计量早已超越“度量衡”范围,全方面覆盖长度、力学、热学、电磁学、无线电、时间频率、电离辐射等众多专业,大范围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科学研究、军事国防等方方面面。
在江苏徐州,有一家百年“老字号”——江苏百灵衡器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灵衡器”)见证并引领着我国衡器行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艰辛跋涉。上世纪80年代,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子皮带秤,主要起草了第一版中国电子皮带秤的国家标准。进入21世纪,经历了市场经济阵痛下的百灵衡器已成为全世界仅有的、为闪速炼铜工艺提供失重计量系统的两家企业之一,占国内市场占有率的90%以上,破解了铜冶炼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关键的“卡脖子”问题。
百年历史的荣耀给予了百灵衡器何种启示?百灵衡器的未来,又在参与和改变着什么?
衡器行业是一个历史悠远长久且重要的基础行业,在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夏朝。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时使用的“衡”指的就是用于计算重量的器具。随着现代力学和电子信息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衡器不断演变。从古代的木杆秤配秤砣到如今具备称重计价、条码打印、精密测量及大件称重等多功能的电子衡器,衡器在结构和原理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电子衡器通常由承载器、称重传感器、称重显示器等组成,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冶金、电力、化工、港口、物流、食品、仓储和快递等行业。我国工业衡器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起步,1954年辽宁沈阳衡器厂试制了国产第一台梅里克型GL机械滚轮式皮带秤,随后,辽宁大连衡器厂、徐州衡器厂、山西长治衡器厂也陆续生产PGL滚轮式皮带秤。
机械秤是徐州衡器厂的立身之本、看家本领。1936年至1970年代末,徐州衡器厂慢慢的变成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衡器企业之一,其产品既能“称汽车”又能“称火车”,并注册了“百灵”牌商标。但其生产的PGL机械滚轮式皮带秤由于设计上的局限,应用场景范围十分有限。机械秤对皮带输送机的总长度、速度范围以及物料负荷等都有严格要求,同时因机械磨损导致的维护量大、信号不能远传及精确度低等问题使其实际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多年以来,我国一直以机械衡器为主,技术进步缓慢,导致产品品种类型、精确度、稳定性和应用技术水平与国际领先水平存在巨大差距。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逐步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制造企业要走向世界,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吃老本”已经行不通了,一定要通过创新,与时俱进。
改革开放以后,在“机械改电子,手动改自动”的行业方针指引下,我国开始大力推广电子衡器和大型自动衡器的应用和研发,也正是这一时期,徐州衡器厂迎来了一位关键人物——庞振林。
70年代初,特级战斗英雄庞振林来到徐州衡器厂担任厂长。在他的带领下,徐州衡器厂总实力、产品品种类型、产品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连续五年产值、利润和销售额全国第一。然而,庞振林并未止步于此,他深刻认识到电子衡器的时代即将到来。
1980年,19岁的孙文杰进入了徐州衡器厂,亲历了徐州衡器厂的辉煌,也目睹了庞振林厂长创新研发的决心。庞厂长的举措在厂内引起了许多争议,很多员工开始对研发电子皮带秤的必要性表示怀疑。这项新技术在研发初期不仅没有带来经济效益,相反,因为电子元件的昂贵、国外技术的垄断和生产设备的巨额投入让整个项目亏损了五至六年时间。
衡器被誉为工业生产的眼睛,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起到关键的计量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中国衡器行业主要依赖机械衡器,技术水平落后,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随着大量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各类先进电子衡器产品的生产技术不断涌入,既推动了国内技术升级,也使中国衡器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技术挑战。
这种境遇也正是孙文杰亲身经历的。在一次到上海宝钢进行技术交流时,他目睹了国外先进的电子衡器设备,对比之下,深刻意识到国内衡器行业的严重落后。对于关键工业,如钢铁生产,电子皮带秤是不可或缺的设备,而当时国内基本上依赖进口,显然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差距和经济风险。正是这种经历,让孙文杰理解了老厂长庞振林的远见卓识,并坚定了徐州衡器厂必须主动转型、投资研发各类电子衡器产品的决心。
“只有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作为一位荣获特等功的战斗英雄,庞振林敏锐地洞察到和平年代潜在的国家隐患,决心要将这项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经过近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带领着徐州衡器厂与中国航空航天701所,研发出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电子皮带秤,并主起草了中国电子皮带秤的第一版国家标准。这一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电子衡器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电子皮带秤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达到70%,在国家重点工程中,60%以上的计量设备都采用了徐州衡器厂的产品。
国家对电子衡器行业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和多方面的支持,根据统计,至“七五”计划末期(1986~1990年),为缩小和发达国家技术差距、提升中国电子衡器的制造水平,国家先后拨付电子衡器产品的投资累计37,360余万元、外汇1,000多万美元。纵观半个世纪以来,作为曾经的木杆秤纪元,衡器行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见证了中国衡器技术的快速进步,也赢得了国际同行的惊叹和钦佩。
工业电子皮带秤的出现,特别是应用了现代化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产品,为工业大宗散料的称重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现代化的工业电子皮带秤不仅仅可以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稳定运行,还能满足多种行业对于称重精度和数据管理的严格要求。它不仅简化了复杂繁重的工业大宗散料称重过程,而且在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着非消极作用。作为现代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皮带秤将继续在工业生产现场发挥逐渐重要的作用,为各行各业的生产运营带来新的技术革新和发展机遇。
庞振林的远见和坚持,使徐州衡器厂在电子衡器领域占据了领头羊,也为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他厂家开始研发电子皮带秤时,已经落后徐州衡器厂十多年,庞振林的创新精神与预见性也长远影响着孙文杰。
此时谁也不会预料到,繁华热闹的徐州衡器厂会在数年后一度陷入“关厂”危机。
时代的洪流席卷而过,国有企业的改革大潮在90年代掀起巨浪。在这场以“破三铁”为中心的变革中,公司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谓“破三铁”,意味着打破“铁饭碗”、“铁工资”和“铁交椅”,员工的工作岗位不再固定,收入也将根据绩效浮动。有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提出以“铁面孔、铁手腕、铁心肠”的三铁精神来推进改革。人们终于意识到,曾经视为家的国营企业,不再是永远的避风港。
1993年,“下海”一词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中频繁出现,与之相对,“分配”、“单位”、“铁饭碗”等词逐渐淡化。“下海”与“下岗”,本质上是同一件事导致的两种结果,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群体。然而,国有企业的经营困局,更是让下岗潮不可避免。截至1995年,国有企业亏损总额高达639.6亿元,比上一年增加36.5%。同时,国有工业公司资产负债率已达65.8%,高于工业化国家企业的中等水准。到了1996年,国企亏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破产总计6232家,超过了过去9年的总和。
徐州衡器厂,这家历史悠远长久的国营工厂,在90年代中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千多名员工不仅感受到思想的松动开放,也感受到人心的逐渐躁动。庞厂长已经卸任,大量技术骨干出走创业,时任领导浮躁冒进,让一度鲜花着锦的徐州衡器厂跌入危险的困境。到1996年,已经拖欠职工两年多的工资。
从企业到个人,时代性的窗口期基本上关闭,“从长计议”几乎是所有国营企业要做的事。“那时候心情比较沉重,不清楚自己的将来会走到哪里。”这是徐州衡器厂内大多数工人的心声。
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徐州衡器厂,当地政府组织部门深入公司进行详细调研,主管销售工作的副厂长孙文杰进入他们的视野。“说实话,在我二十六七岁的时候,我是最想做厂长的,那时候觉得我精力充沛,满脑子的想法,我天天在琢磨,市场要怎么搞?厂子要怎么做?”孙文杰告诉我们,“政府领导来找我,让厂长,我是犹豫的。我快40岁了,已无往日的激情。”一面是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大开大合、风云际会,一面是国营企业的集体沉寂,孙文杰的担忧不无道理。
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最终,孙文杰还是接过了这个重担。在他的带领下,徐州衡器厂渐渐稳住了阵脚,重回正轨,这一切美好的奔赴却戛然而止在2002年。这一年,徐州衡器厂因为基础条件、经营状况良好,被列为徐州市五家改制试点的国营企业之一,面临着减轻人员包袱、拥抱市场经济的新挑战。
改制是一个漫长而困难的过程,孙文杰回忆道:“一千多个人有一千多个想法,大概有3年多的时间,我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工人的安置上面。”改制期间,在孙文杰的不懈努力下,用3年时间妥善安置了全部1000多名工人,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徐州衡器厂也错失了行业快速地发展的黄金时期。
“改制的那几年,我们的祖国的钢铁产能从5亿吨到10亿吨的跨越,翻了一倍”错失了这样一个罕见的机遇期,在孙文杰后面人生中,再没有遇见过。但因孙文杰“以人为本”的仁义之举,也为百灵衡器汇聚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他们始终把百灵衡器当做家一样追随、拥护,更是百灵衡器再度腾飞、创造行业神话的关键力量。
美国企业家沃伦·巴菲特曾说:“聘用诚实、能干的人,并让他们以负责任的态度行动,是企业取得良好声誉的关键。”孙文杰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在他的带领下,百灵衡器传承了儒家文化指引下的企业内核,深谋远虑,即使在2007年面临长达3年的钢铁寒冬,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初心。这种企业家形象与当前社会对企业家的期待不谋而合,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考虑社会责任和长远发展。毕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如今,百灵衡器的失重计量技术在国内首家全流程智能铜冶炼厂-中色大冶弘盛铜业有限公司应用。从原料到出铜,仅需5秒,失重秤精确控制着物料的流量,确保生产高效环保。这种世界领先的失重计量技术,在百灵衡器在充满危机与挑战的日子里孕育而生,堪称世界级的制造业黑科技。
做企业和做人一样,挣钱不是全部,责任和担当才是最终目的。历经几代人的传承,百灵衡器一路锤炼而来的企业文化内核,源于儒家的仁义之道。正是这份精神支撑,使百灵衡器能在风雨飘摇时矢志不移,并在逆境中化危为机、华丽蜕变,孕育出了世界级的卓越技术。
可以说,百灵衡器集中了行业内的“长者”与“领军者”的智慧。从庞振林当年开创电子秤新纪元,到孙文杰带领企业披荆斩棘,百灵衡器不仅守护了行业经典,更为国内工业生产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贡献了关键支撑。
在冶金行业生产中,从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基本上每一道工序不能离开称重计量,通过计重装置现场称重,数据传输,后台监控中心实时监控。精准的称重计量工具时刻保障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失。在冶金行业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中,闪速熔炼炉作为一种高效的冶炼设备,原料配比准确性和稳定能力对于整个生产流程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失重计量系统往往面临着精度不足、智能化程度低以及连续计量困难等问题,这样一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闪速熔炼炉的运行效率,还增加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维护成本。
“在冶金、化工等流程工业中,计量是最根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表示。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最有影响的30位人物之一,张文海院士主持的冷风闪速冶金技术,结束了世界热风闪速冶金的历史,为确立中国先进的强化冶金工艺和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实现清洁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他正在主持另一项具有革命性的工作——闪速炼铁。在冶金行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过程中,闪速熔炼炉作为一种高效的冶炼设备,其准确性和稳定能力对于整个生产流程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攻克这一领域的技术难题,张文海院士特在百灵衡器设立了院士工作站。
破局的关键——就是失重秤。长时间以来,失重秤的关键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全球仅有1家公司掌握这项技术,该公司垄断国内外市场三十余年,导致铜冶炼公司运营成本和维护成本居高不下。
失重秤能否实现国产化,必然的联系到我国战略资源铜的安全与否。我国作为全球精炼铜产量最大的国家,生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35%,但矿产资源多属低品位和难开采的类型,并逐渐枯竭,成为稀缺资源。此外,我国也是精炼铜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消费量占全球的48%左右。大量小型铜冶炼厂的涌现虽然缓和了铜产品的供需状况,但由于工艺落后和结构不合理,导致了铜精矿原料的分散和浪费,增加了成本,减弱了竞争力。
在全球产业竞争和科技强国的背景下,掌握计量标准的话语权意味着掌握质量和标准的定价权。2021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计量发展规划(2021—2035 年)》,明白准确地提出“到 2025 年,国家现代先进测量体系初步建立,计量科技创新力、影响力进入世界前列,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计量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协同推进计量工作的体制机制加强完善”,展望到 2035 年,国家计量科学技术创新水平大幅度的提高,关键领域计量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总实力跻身世界前列。
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的研发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有技术,不一定赢;没有技术,一定输”。
“当年,几乎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江苏百灵衡器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文杰告诉我们,“除了行业和用户泼的冷水,就连百灵衡器自己的员工,也一度觉得做失重秤是痴人说梦。”徐州衡器厂在跨越了30年的时空后,面临的局面竟然无比相似,孙文杰更加理解老厂长研发电子秤时的孤独。
经历了四年的反复修改和两年的实物实验,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终于横空出世。经权威部门认定,百灵衡器生产的失重计量系统已处于国际领先,各项指标全面领先国外技术,解决了该行业长期依赖进口产品的卡脖子问题。螺旋转子的常规使用的寿命从5~6个月提高到10—12个月,进一步减少了故障和更换频次。此外,通过建立基于AEMD振动信号二次降噪和故障诊断模型、机载集中智能润滑模型,研发了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失重计量智能监控系统,成功解决了失重计量过程中的堵料、气压失衡和粉尘溢散等技术难题。
智能控制和状态监测系统的引入是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的另一个亮点。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的运作时的状态和计量数据,系统能自动调整参数、优化计量过程、确保计量的准确性和稳定能力。同时,系统还能够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为修东西的人提供及时的维护建议,降低了故障对生产的影响。
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的成功应用,使百灵衡器成为全世界唯二可以生产闪速铜冶炼用失重秤的企业,并荣获2023年度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
闪速熔炼炉用高精度失重计量装置以其“大流量、高精度、长寿命,连续稳定”的关键技术突破,为闪速冶炼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使用率可达90%以上,预计能为企业每年新增产值8000万元,新增利税500万元。这不仅有效推动了我国有色金属冶炼工艺的跨越式发展,也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贡献力量。
机遇有三种,一种是在竞争中获得,一种是在产业变革中获得,还有一种是在时间中获得。在百年发展历史中,百灵衡器从始至终坚持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证明了在产业变革和长期积累中获得机遇的重要性。百年百灵,不单单是一个企业的发展历史,更是一个民族品牌的崛起之路。
古有曹冲称象,今有百灵计量。古人千年前的智慧,传递到近百年沉淀的百灵衡器,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家国情怀,两代厂长的坚持,两款中国衡器行业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将和平年代威胁国家战略安全的潜在因素,消弭于无形。或许,这就是重器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