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是人们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在2024年“全国低碳日”即将到来之际,“江苏生态环境”特别设立专题,聚焦那些走在低碳路上的先行者,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与心得,以深化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认识,携手行动起来,共创低碳、绿色的新时代。
出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建议》,江宁经开区启动国家碳达峰试点,南部新城、生态科技岛探索建设“零碳未来城”,高淳探索农业减排增汇、成功完成全省首张碳票交易……南京绿色低碳转型方兴未艾。
走进南京秦邦吉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鸡场,首先听到的是悠扬舒缓的纯音乐。“这是放给鸡听的,舒缓它们的心情。”公司CEO俞萍介绍,鸡场里的鸡有音乐听、能散步,喝的水是地下180米深的地下水,“食谱”包含有机玉米、大豆、桃子、梨等。
和传统养鸡场不同,这里的鸡舍几乎闻不到鸡粪味。这得益于公司研发的发酵床养殖技术,利用农业废弃物如谷壳、木屑、农作物秸秆等作为养殖垫料,接种多种有益的微生物菌群,快速分解和吸收畜禽粪尿,形成的有机肥用于种植,种植的谷物又可用作畜禽饲料,实现种养循环利用。
南京普朗克科贸有限公司是获得全国首批“零碳农产品”认证证书的5家公司之一。在这里,1000亩蔬菜用的是有机肥,由此减少碳排放;高标准尾菜处理中心将废弃物发酵后作为肥料循环使用,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固碳效果。公司董事长宋宁介绍,使用有机肥料减少碳排放量,土壤有机质增加可提升碳吸收量,“一减一增”实现零碳目标。
当前,围绕化肥减量、农药减量、秸秆综合利用等,南京农业正朝着绿色低碳全方面转型。据悉,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南京市化肥总使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1.4%、2.9%和3.4%,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全市农药总使用量较2020年分别减少1.5%、5%和6.7%,均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2021年以来,南京市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中芬合作交流中心是中芬低碳生态试点示范城市(区)试点项目,目前3栋建筑的外立面幕墙施工已基本完成,外立面呈锯齿状造型,通过3种三角形模块的不同组合,各层之间形成波动。
“这是一种会呼吸的幕墙,双层幕墙间的空隙使空气能够循环,兼顾夏季通风和冬季保温,提高隔声与遮阳效果。”实施工程单位中建八局三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
此外,项目建筑采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区域集中供能,能源站利用水源热泵技术统一制备冷热水,通过供能管网外送提供冷热能,提高空调能效。
该项目计划年底建成,据测算,投用后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23吨,相当于种植2.83万棵大树。
南京这样的绿色建筑正慢慢的变多。在溧水区白马镇农高区,一座云朵造型的建筑已基本完工。作为省级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资金“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港项目4号楼综合运用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投运后将实现零碳排放。
近年来,南京新增绿色建筑总面积位于全省前列。今年,南京市还将编制印发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深入开展绿色建材试点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建筑应用,全力发展超低能耗建筑。
南京还通过碳减排倒逼优化能源结构、产业体系,不少传统企业主动参与,加快绿色转型。
江苏冠超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伸缩皮带机、转弯机等设备的企业,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环保设备的研发投入。
“环保投入‘不吃亏’。我们最新的废气处理设施,经过设计施工,既保证了能源节约,也保证了有效抽吸焊接产生的烟尘,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的同时,还能达到过滤效果,满足环保排放标准。”企业负责人说,经检测,净化后外排到空气中的气体浓度≤10毫克/立方米,且烟尘净化过滤效率大于90%。
溧水天山水泥有限公司主动与当地供电部门合力探索水泥行业的“综合碳管理”项目。
公司总经理罗鹏表示,通过创新开发水泥企业碳排放在线监测管理系统,开展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等绿电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厂区能源供应和使用的最优匹配与调度。“我们已完成企业95%以上碳排放的全景实时管理,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近百万吨。”
“这些生动实践是南京低碳发展的缩影。”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有关负责的人介绍。近年来,南京通过强化顶层设计,推进能源、产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重点领域低碳转型,鼓励创新示范、倡导低碳生活等举措,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得到明显控制,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稳步下降。